第98章 新青春文学的开创者(3/5)
程度的低落、悲伤、消极情绪,方星河人生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威力,必将引爆全国,在青少年群体中造成激烈甚至是暴烈的影响……”假么?不假。
因为多家媒体报道了“看之必哭”的盛况。
从北到南,从西到中。
《收获》主编李小林盛赞道:“这是一部极具开创性的作品,自此之后,中国新时代的青春文学有了标准样本。带着这样一部作品跨进21世纪,我忽然对我们的文坛充满了信心,未来必将属于你们……”
讲真,这话属实让韩涵、陈家勇、刘家俊等人汗流浃背了。
不是,您的意思难道是……让我们对标这玩意?这他妈是哪门子的青春文学啊?别说80后这一批不认,其实75后那一批青年作家也不认。
别把这玩意儿归到青春文学里!那是新青春文学!随着一些人的鼓吹,【新青春文学】的名字就正式定下来了。
但是问题很大:这玩意儿怎么定义?它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啊!于是文学评论家和青年作家们吵成一团,各大学校的中文系都有教授下场——中文系不是教写作的,而是专门研究文学的,干这活儿可太对口了。
北大批,清华夸,人大往深里搞,复旦拿西方作品横向比较……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反正就是这么个状况,年轻化的那一小帮吵成了浆糊糊。
再往上数,年龄更大一些的传统文学界,也就是作协的主力军,同样吵得翻天覆地。
有一些作家强烈批评《苍夜雪》的结局。
哪怕是幻想中的复仇,校园投毒的行为也实在太激烈了。
可以说,只要有公职教职在身,都必然站在对立面。
作协副主席谭谭:“胡闹!在看到结局之前,我一直以为方星河写出了一部矛奖级作品,他对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对东北困境的深刻理解,对经济崩溃后人性幽微的洞悉,在前半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几乎要为他高声喝彩,直到看到那个结局……狗屁不通!他怎么可以这样写?宣传什么狗屁的复仇主义,现实吗?客观吗?有张力吗?简直像是哄小孩一样,挥霍天赋!”
像这种批评还有很多,基本都可以理解为爱之深责之切,可见他们有多么看好前半部。
不是后半部不好,而是青春文学不应该出现这种情节。
张抗抗发文力挺方星河。
“我是浙江人,但长期在黑省生活、写作,我对东北很了解。
方星河写的东北对么?很对很对。
他看到了一个特殊时期里最隐秘的东西,文中惊鸿一瞥的账本,只是寥寥几字,再加上浅浅一句‘你愿意和鄢烈羽订婚吗’,当楼夜雪不假思索的拒绝时,便暗示了楼青松必然的悲剧结局。
点到即止的车祸,意味深长的留白,让我几乎以为看到了一位常年观察着县级政府和腐败国企的政治学大师。
可能是在哪里听到过类似的故事?总之方星河没有在那张网上大费笔墨,却写得纤毫毕现。
写作是苦役,唯有真实才能抵达人心。
包括结局在内,《苍夜雪》所有的一切都太真实,太能令人信服了,只除了一点——如果我们考虑到他的年龄和他在青少年当中的影响力,那么这样处理显然是不够妥当的,但是刨除这些文学之外的原因,结论显而易见不容置疑,方星河写出了一部足以载入文学史册的作品!”
他的意见是对的,《苍夜雪》确实很震撼,然而方星河的身份也确实太敏感。
教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