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20(1/32)
第111章 ……与以前不一样,宁悟明的生气中,夹杂着难以言说的愤慨与悲哀。宁毓承将夏恪庵的信还回去,宁悟明抬眼看着他,犹豫了下,道:“小七,这次与以前不同。”
宁毓承平静地点头,道:“我知道。”
对这个儿子的聪慧,宁悟明早有领教,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他皱起眉,似乎在沉思,道:“你小舅父伴君时日短,终究是天真了些。不知他会作何想,可会后悔。”
这时宁毓瑛恰好进来,察觉到值房气氛不对,狐疑地打量两人,问道:“谁会后悔?”
宁悟明沉吟了下,把青州平江两府,以及夏恪庵的信一并递给宁毓瑛,“既然在外做事,阿瑛你也多少该知道些朝廷官府的做派,不能只一味埋头做事。”
宁毓瑛见宁悟明难得严肃,她忙接过信认真读了起来。官府公函有规定的制式,宁毓瑛不考科举,平时看得不多。在看两府的公函时,两道英气的眉毛,几乎连成了一条线,满脸的嫌弃。
“尽是推诿,言之无物的废话!”宁毓瑛不留情面评价道。
待看完夏恪庵的信,宁毓承的嫌弃变成了难以置信:“他们怎敢,怎能这版无耻?活生生百姓的性命,他们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去死?”
天气一天比一天凉,随着新河县收留受灾百姓的风声传出去,越来越多拖家携口的百姓往新和县而来。
既然有宁氏在,高雍干脆做起了甩手掌柜万事不管。宁悟明在县城坐镇安排,宁毓瑛在外,寻了庙宇道观安置他们。
虽有了遮风挡雨之地,但最重要之处还在于食物,饮水,以及干净的问题。安排人时刻守着维持秩序,还是不断有纷争发生。
虽辛苦,看到核计出来的伤亡以及失踪人口,宁毓瑛所有的辛苦都被悲伤占据,
“伤亡不见的百姓近五百人,现在还有近六百妇孺无家可归,等着朝廷赈济回归家乡。眼见到了耕种冬小麦的时节,庄稼种不下去,明年他们吃甚?”
宁毓瑛拔高了声音,愤怒至极道:“难道陛下不管,会看着他的子民流离失所,活生生饿死冻死病死?”
宁悟明苦笑起来,长长叹息道:“阿瑛,你说得都对,人命关天,陛下也不会枉顾百姓的性命不管。但在百姓的性命之上,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什么能比性命重要?”宁毓瑛一下想到了,只是不敢确定,脱口而出问了一句。
“阿瑛,是规矩,大局。”宁悟明道。
宁毓瑛愣了下,嘲讽嗤笑出声:“是啊,规矩,大局。文先生说,读
书人满嘴仁义道德,因为他们除了仁义道德,再拿不出能令人信服之物。”
“阿瑛,我是读书人,小七是读书人,你小舅父也是读书人,你大哥二哥他们都是读书人,其实文先生他们都是读书人,你莫要都骂了进去。”
宁悟明无奈说了句,委婉道:“陛下喜欢花团锦簇,天下祥和。且陛下要顾虑的事情多,官府不能乱了规矩,京城离地方州府远,好比是青州府,用朝廷的急递到京城,来回也要二十余天以上。用规矩束缚,底下州府方不会乱。”
宁毓瑛呵呵,讥讽地道:“阿爹,就是为了江山社稷,这就是规矩,大局嘛,大齐近亿人,成百上千的伤亡算得什么。”
宁悟明心底深处对宁毓瑛三人觉着亏欠,脾气一向极好,耐心地道:“阿瑛,不能意气用事。坏人受到惩处,人人称快,那只在戏文中唱唱罢了,你读遍史书,也翻不出几例。在这之前,我早就想到了这点,但是我还是来了。我们必须保护好自身,否则的话,以后就没人会替他们做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