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5/31)
的一双儿女,与瘸腿的老娘在一边帮着收拾。宁毓承的视线,从黄妻黑瘦如枯柴,灵活的双手上,移到头发灰白,苍老的黄老娘身上。
黄老娘满脸的皱纹,她驼着背,瘦小得约莫只有四尺出头。不过她的精神看上去尚可,坐在小木凳上,手脚虽慢,始终未曾停过,连他们来都没看上一眼,只管一心捡着白蜡花,小心地放进框子中。
天色渐暗,黄妻抬头朝树上望了眼,道:“阿娘,你与大妮回去将饼子热一下,大妮将饼子火把送来,阿娘烧火,将余下的白蜡花熬了。”
黄老娘马上放下手上的活,黄大妮起身上前,搭了把手搀扶起她,两人一道回了家。
宁毓承看了会,与宁九常山一起到了别处。与黄福贵家一样,成年劳力留下继续收白蜡花,老人或者懂事的孩童回去煮饭,送来饭食与火把到白蜡树下。
火把升起来,与夜空中的月光互相辉映,入夜后的山村,依旧喧嚣如白昼。
宁九家中的饭已经做好,宁毓承一行回去用饭。村中的饭菜简单,白面炊饼汤中加了蛋与嫩绿的萝卜苗,哪怕这样简单的饭食,只白面与鸡蛋这两样,村中的百姓也极少吃得起。
饭后,宁毓承与宁九常宝坐在一起,吃着茶说话,将白日所见的想法,一一道来。
“村村都能养白蜡虫,能有收益,这是好事。以前我考虑得还是不够周全,首先就是劳力的问题。养白蜡虫比种地还要费心思,他们的身体吃不消。”
宁九叹息道:“我与常宝一直看着,养白蜡虫真是精细活,放虫之后,得有人不错眼盯着驱赶鸟雀。收下来的种虫也要精心伺候,一有功夫,就忙着上山打柴。准备好柴火准备熬煮蜡。采白蜡花的艰辛,七郎已经看到,就不用我多言了。修剪白蜡树,捻灯芯草,做模子,每一样都要花费力气,一天只有十二时辰,还要下地干活,平时杂粮野菜,油腥都难见到,这样几年下去,钱是赚得多了些,只怕连看病吃药的钱都不够。”
常宝迟疑着道:“若只养白蜡虫,不种地呢?”
“朝廷不会允许。”宁毓承道。
常宝怔住,道:“朝廷这般霸道,还能管着百姓不种地了?”
“重农抑商,并非仅因为朝廷不拿种地的百姓不当回事,因为粮食是重中之重,首先要保证有饭吃,这是一个朝廷,以及所有百姓生存的根本,再者,不能将田地拿来种树养白蜡虫,田地种上树之后,地就毁了,毁地容易,养地难。就好比山林很难开垦成种庄稼的田地一样,养成熟地要好些年。”
宁毓承放下茶盏,嘴角露出讥讽的笑,淡淡道:“要是养白蜡虫的利太高,宁氏也压不住他们,为了钱财,他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养白蜡虫的规模,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以前平水县这点白蜡虫的利,上到贺道年,下到王大寿,人人都争着来染指。要是养白蜡虫的多了,利润巨大,财帛动人心,最后钱落不到养白蜡虫的百姓手中,宁氏也会受到连累。
宁毓承看着两人沉重的神情,笑着道:“你们也无需太担忧,这件事其实也并非无法解决。”
两人一起朝宁毓承看来,常宝急着道:“七郎有何主意?”
宁毓承不慌不忙道:“你们在村中,从放虫到收成,包括烛芯,栽种白蜡树等都大致了解,我想请两位,还有郑大叔郑二叔一起,将这些都写下来,包括天气,雨水,土壤等等都包含在内,要详实详尽。写完之后,再与村
中最擅长养白蜡虫的人多请教,勘出错漏之处,我将册子送往京城,请阿爹呈上朝廷,在大齐广泛推广养白蜡虫。每家每户养上一些,无需耗费大量的精力劳力,